|
春風寄哀思,青松映丹心。八十載烽煙遠去,五百里青山忠魂。2025年4月3日上午,寬城一中黨委組織正在爭創“周恩來班”的學生代表及黨員教師代表共66人同赴王廠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開展“傳承偉人精神,綻放地方紅色教育新光芒”主題教育活動。

“周恩來班”,是在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周恩來思想生平研究分會指導下,開展紅色德育活動的特色示范班級。始于1982年,旨在通過大力弘揚周恩來求學精神、科學精神和報國精神,教育引導青年學子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擔大任。寬城一中自2023年開始著手創建“周恩來班”,鼓勵同學們以偉人為榜樣,樹立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”的偉大志向,增強責任感、使命感和班級凝聚力。一年來,“周恩來班”已經成為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特色品牌,有效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。

寬城一中這次師生同赴王廠溝主題活動的開展,旨在將偉人精神與地方紅色教育緊密結合,通過重走革命路、沉浸式祭掃、勞動實踐教育等形式,展現新時代教育者的使命擔當。 01 紅色基因融入教育血脈 擦亮育人底色

清晨7:30,全體參與師生身著素裝、佩戴黨(團)徽,在校門整裝待發。校黨委副書記、校長張雅君同志鄭重強調:“今天的活動既是緬懷英烈,更是一場行走的思政課。” 我們出發啦 當隊伍進入王廠溝革命老區后,黨委書記楊樹友同志一聲令下:“全體師生下車,咱們重走革命路!”66名師生代表堅定的行走在路上,同學們精神百倍,黨員教師代表大步流星,在革命老區走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! 02 師生代表莊嚴敬緬忠魂 愛國情感深深扎根 黨委副書記、校長張雅君同志主持

03 師者寄望學子抒懷 鑄就教育強校根基 黨委書記在致辭中動情說道:“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‘地窖精神’——那是黑暗中堅守真理的執著,是絕境里播撒火種的智慧。” 活動中,黨員代表金秀軍老師在發言中堅定表示:“我們要把‘地窖精神’融入課堂,像當年戰士保護革命火種一樣守護教育初心!” 爭創“周恩來班”學生代表李禹彤的發言令人動容:“我們曾在課本里讀到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’,而今天站在療養洞前,才真正懂得這句話的重量!”她的感悟正是寬城一中“全面育人,特色發展”辦學理念的生動體現。寬城一中將紅色基因融入課程體系,構建起“課堂+基地+實踐”的立體化育人網絡。

04 師生錚錚誓言同響 與山間沖鋒號共鳴 05 史館聆聽烈士故事 銘記偉績信仰堅定 在革命紀念館內,同學們在老師和解說員的引導下結合冀東抗戰史實,現場學習“從麻雀戰到創新思維”專題課。這種將學科知識與紅色資源深度融合的教學方式,正是學校推行“三段六環節”課堂改革的縮影:以問題驅動學習,用歷史映照現實。同學們紛紛表示:唯有緬懷先烈,才能讓民族的脊梁更挺拔;唯有銘記歷史,才能讓前行的腳步更堅毅。對英烈最好的紀念,就是傳承英烈精神,汲取奮進力量。我們要接過先烈手中的接力棒,繼承先烈的遺志,勤奮學習,奮勇拼搏,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!

06 用實際行動緬懷英烈 紅色薪火永相傳 參觀學習活動后,師生分組清掃烈士墓區,同學們認真清掃紀念碑前臺階!翱吹郊o念碑‘劉素蘭’這個名字時,我仿佛看到那位為保護教案犧牲的女教師。”學校始終注重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,這種情感共鳴,正是寬城一中“感恩教育”傳統的延續。 07 砥礪前行再出發 譜寫教育新篇章 返程途中,校長張雅君總結道:“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,更要塑造靈魂。今天的活動證明,寬城一中人既是歷史的守護者,更是未來的開創者!” 作為燕山腳下的教育明珠,寬城一中正以“全面育人”為舵,以“紅色基因”為帆,在新時代教育航程中破浪前行。正如紀念碑旁那株84年的青松,這所學校始終扎根厚土、向陽而生,為培育“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擔大任”的時代新人而不懈奮斗! 撰稿:李江龍 攝影攝像:金印、劉保莊 審核:張雅君、楊樹友 發布:李江龍
|